TPM體制創(chuàng)造管理新時代
來源/作者: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3-15 丨 瀏覽次數:
TPM是一項全面追求企業(yè)生產效率極限的現場改善活動。TPM管理體系就是在系統(tǒng)分析TPM管理特征的基礎上建立的由組織機構、管理職能、方針、目標、制度、活動、方法等組成的推進TPM管理的有機整體。TPM設備管理咨詢公司認為企業(yè)推進TPM管理的有效性如何,取決于這個體系的形成和有效運轉。

TPM管理
1.TPM管理的起源——小石子引起“波瀾效應”
TPM實際上起源于“全員質量管理TQM(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”,TQW由著名的W•愛德華•德明博士在二戰(zhàn)后應用于日本的制造業(yè)之中,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數據結果來在生產線中控制產品質量,這種新型的制造概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工業(yè)生存之道。
盡管如此,TQM要求將設備維修作為其中一項檢驗要素時,逐漸露出疲態(tài)——由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,人們較為重視預防性維修,即PM措施,PM在大量工廠的廣泛應用使得采用PM技術來制定的維修計劃已然成熟。然而,在需要提高、改進產量時常常會導致對設備的過度包養(yǎng),使得設備運轉速度提高,將必然拉升維修的作業(yè)量。
TPM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,Nippondenso——最早將TPM技術引入到維修領域的是一家汽車電子元件的制造商,在取得卓越成效之后,日本工業(yè)維修協會的干事Seiichi Naka jima對TPM作出了定性的界定,并目睹了其TPM在數百家日本公司中的輝煌成效。
2.初識TPM管理——讓全員參與生產維修!
TPM(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),即“全員生產維修”,它建立在美國的生產維修體制的基礎上,同時,吸收了英國設備的綜合工程學、中國鞍鋼憲法中里群眾參與管理的思想,擬定而成的一個新興管理體制,在非日本國家,基于不同的國情,我們將TPM理解為“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內的生產維修活動,以提高設備的全面性能。”
TPM具有三個“全”的特點,即“全效率、全系統(tǒng)和全員參加”。
TPM具有四個“零”的目標,即“停機為零、廢品為零、事故為零和速度損失為零”。
那么,TPM是如何誕生在工程管理中的呢?
3.推行TPM的要素步驟——真正實現TPM
推行TPM全員生產維修,需要從三大要素上著手:
A.提高工作技能:沒有良好的工作技能,全員參與只能成為一句空話而無法落實。
B.改進精神面貌:優(yōu)秀的精神面貌往往帶來優(yōu)秀狀態(tài)的團隊,共同促進與提高。
由此能夠預見,開展TPM活動是一件長期、困難卻勢在必行的一項任務,它不僅需要員工的大力配合,更需要領導層的支持。整個TPM的開展分為準備階段、引進實施階段和鞏固階段,囊括了諸如TPM引進宣傳、建立組織機構推動TPM成立推進委員會、建立基本TPM策略和目標、建立TPM推進總計劃、建立自主維修七步法等10個步驟。最后檢查和評估TPM的結果,改進其不足,制定下一步更高的目標來為企業(yè)創(chuàng)造更大的效益。
4.TPM在世界內取得的成功——用數據和實例說話
成功實施TPM的世界級企業(yè)不勝枚舉,其中不乏有著名的大型國際企業(yè),如福特汽車公司、柯達公司、戴納公司和艾雷•布雷德利公司等。有關于這些公司的TPM評估報告都明確地指出,公司在實施TPM之后生產率的顯著提高。尤其是柯達公司,在相關的報告書中指出,在采用TPM技術之后獲得了高達500萬比1600萬的投入產出比這一震驚世界的數字。另一家制造公司則稱其沖模更換時間從原本的數小時下降到僅需20分鐘,這相當于省去了兩臺甚至更多的價值百萬美元的先進設備,時間成本驟降到原本的1/9。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在研究報告中聲稱,某些領域采用TPM可以提高將近81%的生產率,而這些公司都表明通過TPM可以減少50%甚至更多的設備停機時間,降低了備件的存貨量并提高了按時交貨率,在許多的案例中,它還發(fā)揮著大幅減少對外部采辦部件、甚至整個生產需求的重大影響。
時代在發(fā)展,科技在進步,于是,我們都將奮勇前進!TPM管理的發(fā)展更是促進的企業(yè)管理的進步,創(chuàng)新了管理的新時代!